保护糖友的心脏,了解糖尿病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早期诊断、及早预防将会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然而,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常常不典型,易被患者及医生忽视或漏诊。那么什么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有什么特征,应怎样防治糖尿病心脏病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呢?
1.什么是糖尿病心脏病以及引起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者伴发的心脏病,包括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等。心脏受自主神经支配,糖尿病患者神经常受损,心脏的神经受损会影响心血管的调节功能,不仅影响血压、心率,也易发生心律失常。营养心肌的小血管及自主神经受损时,可导致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升高,血液粘滞度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促进冠心病的发生。总的来看,长期的高糖毒性、脂毒性、高凝状态、自主神经受损是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的常见原因,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期可能是自主神经调节失常引起的功能性改变,而后发生心肌病变,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晚期表现。
2.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有什么特征呢?
(1)心率增快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常有心率增快的倾向,这是因为病变早期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故心率常>90次/分,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并且此种心率增快常较固定,心率不随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可有时常数一下自己的心跳、脉搏,了解自己有无自主神经受累的情况。
(2)体位性低血压
晚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者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是指病人从卧位起立时收缩期血压下降>30mmHg或舒张期血压下降>20mmHg,也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姿位性低血压。患者可感头晕,心悸,大汗,眼前发黑,甚至昏厥。由于交感神经病变,病人从卧位站立时,血压调节反射弧受损,使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减少,未能代偿性地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亦不足,心搏出量减少,以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如果时常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应注意改变体位时减慢动作速度,并可用一些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
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又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糖尿病冠心病发病年龄通常较早,比普通人发生冠心病的时间提前5-10年左右。并且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别保护作用消失,在普通人群中绝经前女性的冠心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男性,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性别差异消失。最重要的是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人合并冠心病时冠脉病变广泛,常多支受累,斑块严重,易发生多发的心肌梗塞和大面积梗塞。专家指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也应提高到相当于有冠心病危险的高度来对待。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最应警惕的是出现无痛性心梗,这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人急性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男性约为1.5倍,女性约为3倍,病死率也高于非糖尿病者,高达26-58%。普通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会有心前区剧烈疼痛,但是约42%的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感觉神经敏感性减退,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可能只出现一些非心脏指向性的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或仅感到疲乏,有的病人感觉到牙痛、咽部不适、腹痛,如果未得到及时诊治,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衰、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且易再次发生梗死,此时预后更差,易发生心搏骤停,须提高警惕。
4.糖尿病心脏病应该怎么防治呢?
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即应着手防治心脏病变,增强保护心脏的意识。稳定控制血糖是防治各种糖尿病心脏病的基础,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肥胖等各种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不酗酒、少吃、多动、健康饮食。定期体检,全面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情况,完善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必要时行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若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降低、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应立即到医院进行规范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