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甲壳素)的由来
甲壳素对人类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人类最早利用甲壳资源始于中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蟹壳有破瘀消积的功能。“蟹”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虫类。1811年,法国学者布拉诺首先在蘑菇类中发现了甲壳质,从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与应用。
据初步估计,全世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素约为100亿吨,可提取壳聚糖20亿吨以上。壳聚糖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二大天然生物有机资源。
由虾蟹壳经过酸碱处理可得到甲壳素,甲壳素在自然界的合成量仅次于纤维素,是地球上第二大再生资源,每年其生物合成量约为100亿吨。
壳聚糖(甲壳素)大事记
1811年 法国学者布拉克诺首先在蘑菇类中发现甲壳质,并命名为Fungine。
1823年 法国学者欧吉尔(Odier)在昆虫外壳中也发现类似物质,名为Chitin(几丁质)。
1859年 法国人Rouget将几丁质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后,发现该物质可溶于有机酸。
1894年 德国人Aoppe-Seuler将此酸溶性物质命名为几丁聚糖(Chitosan)。在其后的100余年中,几丁质及几丁聚糖并没有受 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977年 4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几丁质及几丁聚糖学术研讨会。
1982年 日本农林水产省制订了几丁质及几丁聚糖的十年研究开发计划(1982-1992
1982年 7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二届国际几丁质、几丁聚糖学术研讨会。
1984年 日本农林水产省以未利用生物资源,计划开始了几丁质、几丁聚糖的研究
1985年 日本文部省拨出60亿日元给13个医科大学作几丁质、几丁聚糖的基础研究
1985年 在意大利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几丁质、几丁聚糖学术研讨会。
1986年 日本文部省拨出巨资(60亿日元)给全国13所大学从事几丁质、几丁聚糖在工农业等十多个领域的研究开发。